乾坤网
咨询 易倾诉
手机版

扫码访问

微信订阅号

扫码订阅

微信服务号

扫码关注

投诉 导航

关帝灵签35签解签 关帝灵签第三十五详解

编辑:易灵编辑 日期:2020-11-25 16:54 来源:易安居 浏览:

关帝灵签第三十五签 关帝灵签解签35

关帝灵签第35签概述

【三十五丁戊下下】王昭君和番

第三十五签解签概述

阴宅方位得山得水,是不错的风水,目前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但天有不测风云,谁都无法预期到突然间会有巨大的变化,不只家道中落,还会有生离死别之苦,未来的凄凉之状,令人垂泪,及早面对如此的灾祸。此劫是无法避免的,虽然目前还是如意的状态,也只是风雨前的宁静,尽早预防,可减少伤害,天理循环,非你我可改。

【诗曰】一山如画对清江,门里团圆事事双;谁料半途分析去,空帏无语对银缸。

关帝灵签第35签吉凶解签

现代白话文解签

【解曰】

风水虽吉,命运未通,家门招祸,好事成空,夫妻离散,骨肉西东,凡事不遂,有始无终。

问财利,必无。

问诉讼,必凶。

问疾病,有危险,防有死亡。

问婚姻,不合,行人有阻。

【断曰】

功名:无以言对 时命不吉 改行可也 叵梦想耶

六甲:身为壮年 却先衰弱 今又不得 先调身可

求财:此业夕阳 多方探悉 该歇则休 不宜冒险

婚姻:两者之姓 不合之相 非常显明 互退者赢

农牧:年初如春 春夏尚可 入秋风来 一片愁云

失物:去者去矣 自我小心 是一警惕 嗣后醒吾

生意:押之走之 无一利头 可知暂守 方度难关

丁口:人口众多 皆可旺盛 人谋不藏 分散离崩

出行:万万不可 去之不利 不如在乡 守之可成

疾病:突发之症 延请名医 否则延误 后悔不及

官司:双方不利 唯一救路 双方和解 否则双败

时运:不予时命 奈何可也 啻奸守之 待时机到

传统版解签

【圣意】

讼终凶、宜谨防、病者险、主重丧、行人阻、财有伤、婚不合、谨行藏。

【解曰】

此签坟宅虽吉。命运未通。谋望到底成空。先吉后凶。有始无终。

须防有死亡之患。讼必凶。病主险。求财必无。行人有阻也。

【释义】

一山对清江。言风水虽合吉。但命运未通故也。

门里团圆之事。半途分折。骨肉离散。名成而败。利得而失。

若人有见机之智。不待时之过中势之极盛。

先为趋避之计。则晚节末路可保无虞。

占家宅。亲病必危。问行人。有阻。凡事欠顺。

【解签】

门外山水如画,门内团圆成双,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半途忽然骨肉离散,楼去人空,无语对着繁华时的银缸。

此签的意思,表示名成而复败,利得而复失,正是:“风水虽吉,命运未通,家门招祸,好事成空,夫妻离散,骨肉西东,凡事不遂,有始无终。”

聪明人抽得此签,应知盛极而衰,乐极生悲的道理,不待盛极之时,先为趋避之计,自然晚节可保无虞。

此签问财必无,问讼必凶,问疾病,有危险,防有死亡。婚姻不合,行人有阻。

有一妇人,产后未满月,母子均病,求占得此签,不久母女俱亡,正应了“事事变”,及后两句。

【东坡解】坟宅虽吉。命运未通。家门招祸。好事成空。夫妻离散。骨肉西东。凡事不遂。有始无终。

【碧仙注】始终未必不贪图。到底须知力枉劳。设得十分奇巧计。却防中路被风涛。

【占验】

一人妻病,占此遂亡。应“半途”云云。

一堪舆托人荐于富室,彼已有先至者,应“门里”云云。两人各为异论,与主家不合,皆不用而返,应“半途”、“空帏”云云。

又一妇人,产后未满月,母子得病,占此,不数日俱亡。应“事事双”并后两句也。

又一家兄弟两人,将应试,同占此,后俱游庠。盖“谁料半”得“隹”字,“途”折去仅存“辶”,二者合成“进”字,故宜其入学也。

关帝灵签第35签图和典故

关帝灵签第35签图

【典故】

王昭君和番

昭君姓王。名嫱。字告月。归州人。汉元帝宫女。

得罪画工。为点崩夫痣。致不见幸。

昭君以才貌双全。自伤不见知会。

匈奴求婚。乃自上书请行。临去步入掖庭。顾影徘徊。

君臣相顾失色。然不能失信于单于。故遣其和番。

而斩画工毛延寿等二百馀人。

王昭君和番

汉君欲立正宫。访得江南王知府有女十八曰昭君。

毛延寿索赂曰。荐为正宫者金银百万两。其父家贫只送百金。

毛怒。即起身带其女不辞而别。堂上破女面。回奏曰。

小臣颇识相面。王女虽美。但左有一痣。必主凶亡。

昭君遂入冷宫。后八月中秋帝游。忽闻叹声。

召出昭君曰。毛延寿索赂不遂。命官引至半路欲奸奴身。

因不从被其点破面皮。帝即择日立昭君为正宫。

毛延寿逃至番王处。把昭君玉照献番王。

番王兴兵伐汉取昭君。毛领兵而来。汉败。

番王曰交出昭君退兵。否则寸草不留。

昭君自抱琵琶上马出宫。兵退至界口。昭君投水自杀。

番王又投水自杀。王弟剥毛延寿皮。即登帝位。

昭君传梦汉王。可立我妹为正宫。封其父为左丞相。

【释字词】掖庭─宫中嫔妃的住处,即空中偏室。/庠─周朝的乡校名,后人通称学校为“庠序”。周朝称“庠”,商朝称“序”。古代县学称为“邑庠”,府学称为“郡庠”。古代称府县学校里的生员为“庠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