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网
咨询 易倾诉
手机版

扫码访问

微信订阅号

扫码订阅

微信服务号

扫码关注

投诉 导航

小年竟然也有南北差异!快来看

编辑:风灵缘 日期:2022-01-17 09:11 来源:乾坤网 浏览:

小年是春节的序曲,如果说春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小年则是狂欢前的兴奋筹备。但是你知道吗?关于小年竟然也有南北差异,在古代,过小年就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而这种差异也一直延续至今。

小年溯源

首先让我们追溯一下小年的来源:小年,最初起源于祭灶制度。祭灶,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作为国家“五祀”之一,祭灶十分重要。作为祭祀的主体,原先是祖先,后来演变为一个神祇——灶神。灶神是玉帝派往人间,掌管天下饮食之事,并且负责家家户户的言行监督。而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复命。为了担心灶王爷乱说,人们开始用祭祀的手段,堵住灶王爷的嘴。这也就是小年的来源。

祭灶

而小年,为什么会出现南北方的差别呢?其实在宋朝之时,小年依旧是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宋朝之时,小年被称之为“交年节”,也被称之为“小节夜”。宋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岁除》中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而到了清朝,褚人获的《坚瓠续集·小尽大尽》中也记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语大畧相同。”此时,“交年节”也已经演变为“小年夜”。人们把腊月二十四这一天作为旧的一年开始结束的标志,也是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的标志。

而小年出现南北方的差别,与清朝皇帝有关。去过故宫的小伙伴们一定对故宫中的坤宁宫有所印象,因为这是宫廷祭祀所在地。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会在坤宁宫祭祀神灵。但因为当时习俗是腊月二十四是祭祀灶王爷,自雍正皇帝之后,皇宫节省开支,将拜祭灶王爷和拜祭祖先放在了同一天。之后,清朝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因此有了皇宫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而民间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的差别。而在长期的发展中,北方因为离政治中心较近,小年逐渐演变为腊月二十三。而远离政治中心的南方,则更多的按照古制,以二十四作为小年。

小年寄托的不仅仅是要祭灶,到现在更是作为年的开端。所谓过年,也正是从小年这一天开始。

小年竟然也有南北差异!快来看
图片来源:colorhub

清宫里是如何过小年的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祭灶

清宫祭灶,例设祭品三十三,帝后亲自拈香,颇慎重其事。清宫由宫殿监率各该处首领太监等设供案,奉神牌,备香烛、燎炉、拜褥,奏请帝、后分别于坤宁宫东墙的灶君神像前拈香行礼。传说灶神是一美男子,为守男女大防,女子往往不参与祭灶,而满族风俗和女子地位显然与汉家不同,皇后也是主祭人之一。

末代王爷爱新觉罗·溥杰晚年回忆清宫风俗,曾撰文称清宫流传一首歌谣:“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有趣的是,蒙古、鄂温克等北方少数民族所供奉的火神,尽管来源不一,也多选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鄂伦春族更有腊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的说法,不知是一种巧合,还是也受汉家习俗的影响。

宫里的祭品:黄羊与“关东糖”

清宫的糖品多来自盛京内务府,祭灶时的糖供也不例外,上行下效,民间也渐染其俗。因其产自关东,京中渐渐将麦芽糖称为“关东糖”,以小米、稗子米、大米、玉米、大麦芽等为原料,经熬糖、起锅、揉糖、拔糖几道工序而成。“关东糖”的引入,给祭灶礼俗留下了关内外民俗风物相融合的印记。

糖瓜和“关东糖”

在皇家祭品中除了关东糖外,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就是黄羊。《燕京岁时记》称“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据内务府奏案可知,坤宁宫祭灶一向供奉黄羊。清帝不仅将黄羊用于内廷祭祀,还常赏赐臣工,如乾隆时期的庄亲王允禄、大学士傅恒等亲贵就曾在腊月蒙赐黄羊。鲁迅也曾在《庚子送灶即事》一诗中提到“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所言也是以糖和黄羊祭灶的风俗。

《清实录》中有关清宫祭灶用张家口黄羊的记载

过小年听什么:宫廷承应戏

乾隆时期社会发展相对平稳,文化领域也是欣欣向荣。乾隆帝曾命庄亲王允禄、词臣张照等人按照节令等编排了特定的剧目,以满足内廷节庆观赏的需要,如元旦的《喜朝五位》、中秋的《霓裳献寿》等。此后凡遇元旦、端阳、中秋、除夕等节令,内廷都排演相应主题的剧目,称为“月令承应戏”。

月令承应戏的主角以仙佛为主,如常见的祭灶承应戏《太和报最》、《司命锡禧》、《仁孝神钦》等;《灶君传谕》、《藏神显圣》说的是范成大家贫苦读,灶神将此事报知玉皇大帝,并将所赐金银放在灶前,待范祭灶时点化于他,谁知范成大安贫乐道,不爱金银,灶神只得另加照应,令其衣食无忧。这些承应戏虽是应节令而作,讲的却是“贫贱不能移”的书生气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汉家文化的接纳。

与《小年竟然也有南北差异!快来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