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网
咨询 易倾诉
手机版

扫码访问

微信订阅号

扫码订阅

微信服务号

扫码关注

投诉 导航

颠覆现代爱情至上的婚恋配方式

编辑:算命 日期:2020-12-25 10:53 来源:未知 浏览:

颠覆现代爱情至上的婚配方式

终于鼓起勇气要写这篇让许多人不满意的文章,特别会得罪经常宣称“你们不知道我们年轻人的方式”、“我们之间有代沟”的一代人。写这个主题的文章的“导火索”当然还是一直以来没有消减的明星离婚案。不需要我举例,凡是有看新闻的人,都一定比我更“八卦”。

从学习婚姻家庭课程,至今已经超过15年,一直以来存在我心里且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那成为今日婚姻中至上的爱情,为什么仅成为甜言蜜语,却有太多人无法持定终身?在“爱情至上”之外,有没有其它,比它更能够使婚姻变得更加持久,甚至真的白头到老?

回到圣经,那被无数人(包括基督徒与犹太教徒)所称道的爱情,就是《雅歌》所记载王与书拉密女之间的爱情。如果我们承认作者所罗门就是书中的主角,那么他所歌颂的爱情,也会使我这位平凡至极的人产生一些怀疑,因为他在歌颂爱情的同时,不也另娶了近一千的妃嫔,以致这位前无古人的智慧王,在其信仰因“石榴裙”而跌倒。

然而,除此之外,我们似乎在圣经里找不到其他经文是以自由恋爱作为婚配方式的,反而从亚当开始,都是以“媒妁之言”的形式进行的。在这里必须声明,我一定不是反对自由恋爱,只认媒妁之言为正确,我只是希望给大家回到那些可能令我们许多人不悦、不齿的方式,反而比我们现在所追捧、所标榜的更加有效、持久。

当然,现在基督徒中间的婚配方式中,许多人结合了自由恋爱与媒妁之言。一方面自己找寻令自己心怡的对象,另一方面又会请长辈把关,且大家都很愿意祷告神,求神带领。我相信,这种方式是可取的,毕竟婚姻是一辈子的事,各种方式的尝试是很应该的。

转回来,我们发现值得反思的是,“爱情至上”很多时候被演化成“感觉至上”、“激情至上”,在择偶的时候几乎丧失了理性。在我接触的不少人在择偶的时候,总是以“没有感觉”来拒绝对方,其实很多人承认自己都不太清楚要的是什么“感觉”。

在阅读中,发现一些让我觉得是现代年轻人难以接受的婚配方式存在于教会的历史中。这种方式并不以爱情作为首选,而是以使命为导向。

在此,我举两例:

到温州传福音的内地会英国传教士曹雅直牧师是一位独脚传教士,因19岁时受伤后左脚截肢。他于1865年受戴德生的派遣从英国来到中国,后于1867年到达温州传教。他在受派的时候,有人问他:“为什么是你,只有一条腿的人,要去中国传教?”他回答说:“因为我看到许多两条腿的人不去,所以我一条腿的人要去。”后来,在温州服侍两年多之后,有一位英国女孩,年仅25岁,特意从英国坐船到中国与这位独脚的宣教士结婚,然而一起在温州服侍。试问:这位女孩到底看上他什么?有什么令她特别有“感觉”?激情与感觉,在他们的婚姻中占什么地位?显而易见,他们俩的结合,完全是为了福音使命。

1946年,在山东潍县(今潍坊)的一个灵修院里,有两位姊妹受圣灵感动,要到新疆去传福音,成为西北灵工团的肇始。后来,陆陆续续有几十位青年人到达新疆,在北疆、南疆开展福音事工,并且兴起一些当地的青年人。在《李道生回忆录》中提到他们的婚配方式:

西北灵工团的工人,从山东来的和当地奉献参加的都是中青年,多数没有结婚,在工人奉差往各地传福音之前,张谷泉牧师考虑到工作的需要,经过全体祷告,提出大龄未婚的要解决好婚姻,同工们很支持,为了传福音方便,男女双方本来就熟识,很快就有几对自愿结合。 如:张俊廷和康德美,冯顺义和黄得灵,张德正和王立恩,唐远模和张佩德等,到后来,又有几对如:田佩瑾和张淑英,连生源和马爱真,刘正荫和李佩贞,田佩基和宋赞美,王廷明和李雪华,以上结为夫妇的和谐美满,同工又同伴,白头到老没有离婚的,神祝福他们在各地传福音建立教会,他们自己建立的家室也蒙神赐福。 [1]

很有可能,以上例子会被视为特例,且会被视为落后的方式。但我认为它不失为一种参考,至少这种以使命为导向的方式,一定是蒙神赐福的。对于那些愿意将自己的婚姻完全交托在神的手里的基督徒,是否能够不再纠结于自己的“感觉”,多思考自己使命,以及神在你的婚姻中的旨意?

温馨提示:文章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标签:

与《颠覆现代爱情至上的婚恋配方式》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