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网
咨询 易倾诉
手机版

扫码访问

微信订阅号

扫码订阅

微信服务号

扫码关注

投诉 导航

论《周易》传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编辑:李铁嘴 日期:2021-09-05 09:44 来源:乾坤网 浏览:

《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儒家将它列为“群经之首”,道家又把它崇为“三玄之一”,它用最简单的阴阳符号阐释了大自然及人类社会变化的规律,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世界大百科全书”。《周易》是中国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讲仁义”“重民本”“尚和合”“求创新”等传统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伦理、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在科学智慧之光普耀的当今,仍然历久弥新,给人启迪,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和当代价值。

论《周易》传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图片来源:colorhub

一、讲仁义

“仁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其本意为仁爱与正义,“仁义”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是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

《周易》以“仁义”作为“立人”之道。《周易·说卦》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是《周易》为“人”这一概念下的定义,指出确立“人”的道理有“仁”和“义”两方面。仁,指爱人,“从人,从二,会二人相亲近,以人道相待之意。”义,适宜,指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周易》作者以“仁义”定义“人之道”,把仁爱和正义看作是植根于人类本性的内在素质,期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安土敦乎仁”(《周易·系辞传》)、“仁以行之”(《乾·文言》),从而达到社会安宁的局面。《周易》推崇“仁义”,也强调“义”与“利”和谐统一。《乾·文言》曰:“利物足以和义”,指出只有符合正义原则的利才能称为利,从而形成了中国人“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利义观”。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的仁义观,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周易》以“仁义”作为“立德”之本。《周易·说卦》指出:“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意思是说《周易》“既和于天地的自然规律,又顺乎人性的仁义之德。”德,指道德、品行。杭辛斋先生认为:“仁之术,或有时而穷,不能不裁之以义。……于是礼缘义起。……有组织,有定程,则必有所契约以共守之,而信著焉。故礼与信者,仁义之器也。”《周易》将仁义之德看作是出于人本身固有的一种良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忠”“诚”“孝”“谦”“节”等道德范畴和关于思想、品德、意志、行为等方面的修养原则。例如:《履》卦阐释“循礼而行”的道理,《中孚》卦阐明“中心诚信”的意义,《萃》卦彖辞“致孝享也”阐发“孝”义,《谦》卦赞扬谦虚美德,《乾》《坤》两卦勉励人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这些涉及伦理秩序、人生礼仪、处事原则等诸多方面的观点,使仁义之德的社会价值更为彰显。

《周易》以“仁义”作为“立业”之基。《周易》崇尚以仁义为根本的道德哲学,强调“仁义”不仅是每个人为人处事的标准,而且是治国立身、成就功业的准则。《乾·文言》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认为君子以仁心作为本体,可以当人们的尊长。《周易·系辞传》则进一步指出:“何以守位?曰仁……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位,指职位,统治地位,即政权。阐明为政者只有践行“仁义”之德,仁人爱物,众望所归,管理财物,端正言辞,禁止百姓为非乱法才能“守持盛位”,成就“圣人功业”。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仁义、重德行。《周易》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思想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义以为上”“公义胜私欲”的价值取向,“仁者爱人”“亲人善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传统观念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人生价值的体认、信奉和遵循,奠定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周易》传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图片来源:colorhub

二、重民本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民是国之根本。《周易》中蕴涵的爱民、利民、为民等思想,构成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对后世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蕴涵安养人民、保民无疆爱民思想。《剥》卦象辞说:“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上,指人君与居人上者。下,指民众。《剥》卦以高山颓落委附于地面之象告诫统治者应体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从而“安养人民以厚其本”。《临》卦也阐述了如何对待民众的问题,其象辞“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教导为政者花费无穷的思虑教导百姓,发扬无边的美德容纳养育民众。容民是保民的前提,教民则是保民的重要手段。《观·象》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教导为政者深入基层、观察民风、设布教化。此外,《井·象》“劳民劝相”、《师·象》“容民畜众”、《颐·彖》“圣人养贤以及万民”等等,均强调为政者在民众身上花费功夫,“使民不倦”“使民宜之”(《周易·系辞下》),从而构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政治局面。

《周易》蕴涵损上益下、惠济百姓利民思想。《益·彖》曰:“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说,同“悦”;意思是说减损于上、增益于下,让民众得实惠,这样的为政之道必能大放光芒。强调要想取得百姓信任,必须为民众谋利益。《周易·杂卦传》进一步阐释这一道理,指出“《损》《益》,盛衰之始也”,阐明损、益之道,是国之得失的核心价值,使人民减少损失,增加收益,让百姓安居乐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益民利民乃为政之基,为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周易》提出“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谦·象》)等施政措施,同时要求为政者建立典章制度加以节制,“不伤财,不害民”(《节·彖》),“惩忿窒欲”(《损·象》),为民谋利,使百姓“各得其所”(《周易·系辞下》),这是《周易》作者理想社会的蓝图。

《周易》蕴涵任人唯贤、以明庶政为民思想。《师》卦上六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意思是说国君论功行赏,若功大,则令其开国为诸侯,若功小,则令其承家为大夫,若是小人则不用;并从德、智、力三方面阐述了用人不当所带来的危害:“德薄而位尊,知(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周易·系辞传》)教导为政者“刚上而尚贤”(《大畜·彖》),择贤才而用之。对于贤才的标准,《周易》也有论及。《艮》卦六五象辞“以中正也”、《师》卦卦辞“丈人吉”、《节》卦象辞“制数度,议德行”等,均表明《周易》崇尚“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期望为政者能够“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传》),把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当作自己的事业,真正做到“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贲·象》),“察民之故”“与民同患”(《周易·系辞传》),着力营造“刑罚清而民服”(《豫卦·彖》)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周易》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也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价值。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唯一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群众路线,民生优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特别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切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阶段性胜利,使中国率先成为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与宗旨、初心与使命。彰显了中华民族以《周易》为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人文底蕴。

论《周易》传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图片来源:colorhub

三、尚和合

中华文化崇尚和合。和,指和平、和谐、和睦。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周易》的灵魂。

《周易》蕴涵天人合一宇宙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周易》是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完成的,其中包含着作者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如:《周易》六十四卦每卦由六个爻组成,上边两爻代表天,下边两爻代表地,中间两爻代表人,构成了“天、地、人”并存统一的整体宇宙模式。《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乾·文言》)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强调人类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吻合。《贲》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教导人们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通过注重伦理道德,使行为合乎文明礼仪。《节·彖》也提出“天地节而四时成”的适度节制观点,寓诫人们有节制地利用、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如今,“践行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周易》蕴涵和合共生国际观。《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彖》)等哲学命题,指出世间万物有阴有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当阴阳相互交感,达到最佳的和谐状态,则称为“太和”。“太和”是天下太平的愿景、世界大同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愿景呢?《周易》指出加强团结,精诚合作,是实现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同人》卦阐发了“天下为公,和同大众”的“同人”之道;《周易·系辞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教导人们营造同心同德的和同大局,推动社会“文明以健”向前发展,最终实现“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彖》)的安定局面。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始终秉承“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理念,倡导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共同发展相统一的天下胸怀和大国担当,展示了中国智慧,也为国际治理和世界持久稳定、和平贡献了有价值的中国方案。

《周易》蕴涵和而不同社会观。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是构成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如何做到和谐相处呢?《睽·象》告诉我们“君子以同而异”,指出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方可化解对立,实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系辞下》)的和谐融合的效果。《周易》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周易》蕴涵人心和善道德观。它“有着指导人们为善去恶、崇德广业、安定社会的经世作用”,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大有·象》说:“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意思是说遏止邪恶,倡扬善行。中华民族传承着惩恶扬善的观念,认为积德行善是正道,作恶多端难善终。《周易·系辞传》“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文言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均阐释了“善”“恶”与“余庆”“余殃”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导人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周易》倡导向善的价值取向和尚善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传统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是中国人永恒不变的时尚追求。

论《周易》传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图片来源:colorhub

四、求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等,无不突出一个“变”字。《周易》是一门探索变化规律的学问,变通而图存是从古至今的中国智慧。

变易、创新思维是《周易》的核心与本质。《周易》之名书,本义为“变易”。《周易·系辞传》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通变之谓事。”日新,即日日增新不断更善。指出《易》的要义就是不断地开拓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无论事业的创建,人格的修养,皆是如此。采用适应措施,通达变化之道,就是事务事业。又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明确指出《周易》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改革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才能使事业得到发展并长久地存在。《周易》将“变”与“通”相联系,阐发万物变化不穷,由变至通的道理。《周易·系辞传》:“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化”,即“渐化”,相当于量变;“变”,即“顿变”,相当于质变。指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包含着《周易》作者对量变质变关系的深刻理解。

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是《周易》创新思想的体现。《周易》积极支持改革创新,对变革创新给予热情的肯定与鼓励。《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序列,即含有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创新思想。其中《革》卦更是论“变”的典型。革,象征“变革”。《革·彖》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顺天,指顺合当变之机;应人,指遵循正道获人信从。以史例说明变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一是适当其时,把握转变之机;二是遵循正道,取得民众信任。《革》卦之后为《鼎》卦。鼎,作为烹饪之器,有“养人”的功用;作为“法器”,又是“权力”的象征。《鼎》卦借烹煮食物化生为熟,譬喻事物调剂成新之理。《周易·杂卦传》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意思是去除旧的、过时的、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建立新的法律和制度,由于制度合理,贤能之士得到任用,社会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有力证明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周易》不仅重视变化,而且强调变化应根据时间、条件、环境而随机制宜。《乾·文言》指出:“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偕,俱也;行,进也。“与时偕行”即“与时俱进”,意思是说,整天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不停息。《周易》的创新思想,并不是只强调“行”,同时还包括“止”。《艮·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为抑止之意;意思是说当止则止,当行则行。动与静不脱离具体条件,前进道路才会坦荡光明。此外,《豫·彖》“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周易·系辞传》“变通者,趣时者也”“唯变所适”等等,均强调合时宜、讲时效、重时机、顺时而变的变革创新之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当前,我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放在首位,突出了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的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周易》中体现的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穷则思变、与时俱进等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形象表达,为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历史上多次实现中兴的变法,我们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的成就,均是对这一观点的生动诠释。       

论《周易》传统思想及当代价值                     
图片来源:colorhub

《周易》是中华文化之源,民族智慧之根。它“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周易·系辞上》),含弘光大,精思善辨,是民族文化的圭臬;它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明的渊薮。《周易》蕴涵和彰显的传统思想理念,凝结着民族智慧之光,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更是民族精神的活生生的灵魂。《周易》的文化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2016年,科技部、中宣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把《周易》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列入。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源自《周易》的“自强不息、尊时守位、革故鼎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开物成务、知常达变、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以文化人、中和太和”等内容列入,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继承和发扬好周易文化,对于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们要从古老的周易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标签: 传统思想

与《论《周易》传统思想及当代价值》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