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网
咨询 易倾诉
手机版

扫码访问

微信订阅号

扫码订阅

微信服务号

扫码关注

投诉 导航

周易古经中“小人”的四个特点

编辑:密宗神算 日期:2022-04-26 09:08 来源:乾坤网 浏览:

《易经·系辞上》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说卦传》:“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易经》是符合天地人伦的大道的,在自然界中有天有地,有阴有阳,有暑有寒,在人伦社会中,有君子,就必然有小人。

传统意义上,对“小人”含义的界定主要从“位”与“德”两方面而言,一是就“位”言,是指社会地位不高的普通平民百姓。《尚书·康诰》中:“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尚书·无逸》:“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诗经·小雅·角弓》:“君子有微猷,小人与属。”在这些句子中,“小人”都是指社会地位一般的普通民众或劳动者。二是就“德”言,指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如《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滕文公下》:“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浅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君子犯义,小人犯刑,王王之所存幸也。”《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等。

“小人”的含义从“位”到“德”的变化是有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在商周时期,“小人”主要是就“位”言,指普通劳动者,但到了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周礼遭到破坏,人们不再遵守原有的“礼仪纲常”,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感到不满,极力维护“周礼”。因此,就极力批判那些败坏“礼乐制度”、道德水平低下的人,而“不守礼法”又在缺乏教育的普通劳动者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因此,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便以“小人”来代称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后来这一用法得到了后世的继承和发展,“小人”也就具有了道德评判的意味。

《易经》中所提到的“小人”,有时从“位”言,有时又从“德”言。但总体上,在《周易》古经爻辞之中,对“小人”并无过多贬义,更多的就“位”而言,但在《易传》中,道德意味却更为浓厚。我们知道,现在通行的《易经》包括了《周易》和《易传》,《易传》产生于战国时期,是运用儒家学说来解说《周易》的一部书。《周易》产生年代比《易传》要早很多。正是由于“小人”的含义从商周到春秋时期经历了一个演变,而《易经》卦爻辞和《易传》的产生年代又有先后,所以在先于《易传》产生的古经卦爻辞中,“小人”主要从“位”言,并无过多贬义,但在《易传》中,“小人”就从“德”言,指“无德者”了。

据统计,《易经》中“小人”一词共出现过17次,古经爻辞中出现9次,《彖传》中3次,《象传》中1次(不包括《象传》引用爻辞的条目),《系辞传》中3次,《杂卦传》中1次。这么多的条目,但总起来看,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大问题,一是“何为小人”,二是“怎样对待小人”。

1.目光短浅

《易经》中,“小人”的首要特点是“童观”,即见识浅陋、没有主见、目光短浅。

《观》卦初六爻辞说“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小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周易正义》疏曰:“‘童观’者,处于观时而最远朝廷之美观,是柔弱不能自进,无所鉴见,唯如童稚之子而观之。为‘小人无咎,君子吝’者,为此观看,趣在顺从而已,无所能为,于小人行之,才得无咎,若君子行之,则鄙吝也。”“童观”就是像小孩一样看问题,幼稚而浅陋的观察。爻辞的意思是说幼稚而浅陋的看问题,“顺从而已,无所能为”,对“小人”来说是没有什么过错的,但如果“君子”这样,就会有危险,并且是可鄙的。

这里可以看出,《易经》对“小人”的界定,首先就是“童观”,即见识浅陋,目光短浅。后来这一点在儒家的理论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言也。”“小人”眼中只有实际的蝇头小利,干不成大事,没有天命的信仰,轻侮圣人之言。可见,对于“小人”见识浅陋,目光短浅这一特点,在《易经》爻辞中就已经形成,后来在《论语》等儒家经典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发展。

2.不知进退

《易经》中,“小人”的第二个特点是不知进退。

《遁》卦九四爻辞说:“好遁,君子吉,小人否。”《小象》解释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遁”就是隐退、避而去之的意思。九四爻辞的意思是说“君子”在应该隐遁之时能做到毅然退避,爽快地放弃与离开,但“小人”是很难做到的,哪怕就是离开,也做不到“好遁”,即使就是遁去,内心也会“悻悻然”。整个《遁》卦就是讲君子应该如何隐退的问题,《遁》卦是艮下乾上,由四阳二阴组成,四阳渐退,二阴渐长,代表的是“小人”的势力渐长,“君子”在这种情况下要遁藏,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说的就是君子在无道之时要懂得遁藏隐退,这也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相近。因为“小人”没有气节,目光短浅,只是贪图自身小利,不论“有道”“无道”,“小人”只懂得逐利,做不到在必要的时刻遁藏隐退。

《遁》卦中,下三爻和上三爻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下三爻是艮,艮为止,所以初六“不往”,六二“执革”,九三“系遁”,而上三爻属于乾,故九四是“好遁”,九五“嘉遁”,上九“肥遁”。这里就主要强调了一个意思——依时而遁,即在应遁时,就要断然舍去,毅然离开,要干脆果断、无所系应,所以上三爻离二阴越远,代表越是没有系应,情况就越好,九四“好遁”不如九五“嘉遁”,九五又不如上九“肥遁”。都是因为越往上,越无所系应的缘故。而这往往是“君子”能做到,“小人”做不到的,“小人”即使遁藏,肯定也会有所系应,内心放不下自己的私利。“好遁”都做不到,就更不要说“嘉遁”、“肥遁”了。可见,《易经》中,“小人”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不知进退”。

3.“小人用壮”

《易经》中,“小人”的第三个特点是“小人用壮”。紧承《遁》卦的是《大壮》卦,《大壮》卦中又提出了“小人”的第三个特点——“小人用壮”。

《大壮》卦九三爻辞曰:“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象传》解释说“小人用壮,君子罔也”。《周易正义》疏曰:“九三处乾之上,是健之极也,又‘以阳居阳’是健而不谦也,必用其壮也。小人当此,不知恐惧,即用以为壮盛,故曰‘小人用壮’。”《大壮》卦的九三是阳爻居阳位,又在下卦乾卦之终,所以过刚,是强有力的。如果“小人”居此位,他将恃刚用壮,以盛凌人,这就似乎有“小人得志便猖狂”的意思。

《中庸》中说:“(君子)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缴幸。”君子能够做到壮而不用,“在上位而不陵下”,但小人就做不到了,即使没有在“壮”之时,也会“行险以缴幸”,通过铤而走险的办法去谋求“壮”,而一旦达到了“壮”就会恃刚用壮,以盛凌人,这实在是小人的做法。可见,“小人”强大了,就会“用壮”。

4.“小人革面”

《易经》中,“小人”的第四个特点是“小人革面”。

《革》卦上六爻辞说:“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周易正义》疏曰:“上六居革之终,变道已成,君子处之,虽不能同九五革命创制如虎纹之彪炳,然亦润色鸿业,如豹纹之蔚缛,故曰‘君子豹变’也,‘小人革面’者,小人处之,但能变其颜面,容色顺上而已,故曰‘小人革面’也。”《革》卦讲的是变革的问题,上六已经到了变革成功,大业已成之时,此时,“君子”能治理天下,润色鸿业,而“小人”则只是“变其颜面,容色顺上”跟着上层走。

很明显,这里的“小人”主要是指普通劳动者,普通下层劳动者在变革之时不会有多高的敏感度,一旦变革成功,也不会对这一变化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在古代,这是由“小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所局限的。这里,对“小人”的态度具有明显的阶级意识,“君子”能治理国家,润色鸿业,而“小人”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只能“革面以从”。

总而言之,《周易》古经爻辞中“小人”特点为四:一是见识浅薄;二是不识进退,不知归隐;三是以壮凌人,小人得志;四是“革面”以从“君子”。内容虽不多,但对“小人”特点的揭示却是开先河的,对后世影响很大。而《易经》中继承并逐渐深入揭示“小人”内涵变化的则当属《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