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网
咨询 易倾诉
手机版

扫码访问

微信订阅号

扫码订阅

微信服务号

扫码关注

投诉 导航

易论:周易命名及制作地域简说

编辑:算命 日期:2020-08-27 09:52 来源:未知 浏览:


 

《周易》一书的得名,主要是在“周”字上,有“周普”和朝代(即周朝的周)两种说法,前辈学者们于这个问题多有讨论,但也没有定论,有倾向“周普”说的,就是周全完备的意思;也有倾向是朝代名说的,认为就是周人作的《易》。
 


其中“周普”义是东汉时期郑玄的说法,见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引郑玄《易赞》及《易论》:


“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历代学者从其说者不少,但孔颖达已经提出异议,认为《周易》的“周”是朝代名,为宋代学者所接受,如程颐《周易传》、朱熹《周易本义》、朱震《汉上易传》等都以此说。近世学者如胡韫玉先生认为“所谓周者,确为朝代之称,而非普遍之义。”黄优仕先生认为“前说以周为取普遍之义,纯属臆揣,殊欠的当”,也认为“周”就是周朝的“周”。高亨先生也明确认为“《周易》为一书之专名,因为其为周代筮书,故曰《周易》。”这些看法应该是对的。


在目前能看到的传世先秦典籍中,提到《周易》最多的就是《左传》,它里面第一次明确提到《周易》,是在庄公二十二年:


“陈厉公,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


这是记载了一位不知名的“周史”用《周易》给陈(田)完(敬仲)筮卦,预言他的后人将来要在姜姓国(齐国)做大,这里面断卦用的只有卦象。后来陈完奔齐被重用,其后人果然夺取了姜齐的政权而为“田(陈)齐”,这是命中了,显然这条占例是田氏代齐之后搞的拟作,是战国时期的人创作的。可注意的是《左传》在第一次提到《周易》的时候,特别说明是一位“周史”,就是周王室的史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作“周太史”,他用《周易》,其实就是暗示这《周易》就是周人的《易》,“周”是国名和朝代名。


《周易》之所以要冠以朝代的“周”名,也正可说明当是筮法旧派与新派的斗争,新兴的筮法一派为了拉虎皮当大旗,把自己这派的易冠以“周”名,实际上就是宣称这是周王室的《易》,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时用战国以前的史实和人物虚构了许多筮例为《周易》作宣传,其中晋代汲冢里出土的《师春》就是这样一本作品,《晋书·束皙传》里说:


“《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


郭沫若先生认为《左传》中筮例,就是编辑《左传》的人割裂了《师春》加入的,应该是正确的看法。


看《左传》里的筮例,有少量不用《周易》的,大部分都是用《周易》。这些筮例,用的都是东周的故事,东周以前的都没有,这是因为到了战国时代,人们能熟悉的史实也就是东周以来的春秋时期,西周的史实都模糊,更不要说以前了,所以拟作者只能取比较熟悉的春秋时期的故事来作筮例。而到了《归藏》,就黄帝、炎帝、舜、鲧、禹之类更古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就出现在卦爻辞中,这正可说明其晚出。


所以,《周易》的“周”,就是国名和朝代名的“周”,泛指可以说指整个周朝,而准确地说应该是指成周,也就是汉代(包括)以后所说的“东周”,《春秋公羊传》于宣公十六年、昭公二十六年都说到“成周者何?东周也。”《周易》的命名,就是说东周时代周王室使用的《易》。明白这一点,可以说是全面了解和解读《周易》关键节点之一。


但是这里还有一点必须明确,就是《周易》虽然冠以“周”名,但这本筮书不是周王室的作品,郭沫若先生推测它是魏晋的作品,是很有道理的,《周易》的卦爻辞里使用了很多古代典故作爻辞,可作者非常不喜欢提人名,他在450条卦爻辞中提到的人名只有帝乙、箕子、康侯、中行四个人名,帝乙、箕子都是殷人,这个可以无论;而康侯就是唐侯,即晋唐叔虞,平心先生已言之,或认为是卫康叔封,那是不对的。中行就是中行桓子(荀林父),这二位都是晋人,卦爻辞中可能还用了其他晋国的故事,只是我们已经无法考索了。这是因为作者是晋人,对晋国的故事比较熟悉而已。同时,战国时期《周易》一派为张扬本门的筮法,拟作了很多用《周易》筮卦的筮例,这些拟作的筮例很多被当作史料收入《左传》《国语》,据李学勤先生统计后指出:


“即以《左传》《国语》来说,记筮占达二十余例,占筮者分属周、鲁、齐、卫、晋、秦、陈、楚等国,多系《周易》。其中晋的筮例最多。”


为什么晋国的会最多,因为其作者也是晋人,对晋国的事迹比较熟悉。当然,这时候所谓的“晋人”其实就是魏国人,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的势力最大,以晋的继承者自居,所以直到战国中期魏国还被称为“晋”。所以,《周易》很可能就是出自战国时代的魏人之巫史之手。不仅是《周易》,就连传本《归藏》都可能是魏人所造,传本《归藏·启筮》里有一条爻辞说:


“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


“大梁”这个地名在战国以前是不见于载籍的,直到公元前365(一说为公元前339年)魏惠王将魏国都城从安邑迁都到大梁,并改国号为“梁”,“大梁”才成为一个有名的地方,而《归藏》里特别说到“大梁”,显然《归藏》就是魏国迁都大梁之后才有的作品,而且其作者应该就是魏国人。


要之,《周易》的“周”就是周国、周朝的“周”,它很可能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某位巫史采用前朝的筮辞加上自己的创作编纂的一本筮书,只是为了要表示自己这筮法的正统和权威性,才拉来周当幌子,题名为《周易》。

 

【注释】


[1]胡韫玉:《论易之命名》《国学》(上海大东)第一卷第三期,1926年。

[2]黄优仕:《周易名义考》,《国学月报》第二卷第十一期,1927年。

[3]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5页。

[4]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388-389页。

[5]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青铜时代》,391页。

[6]平心:《〈周易〉史事索隐》,《历史研究》1963年第1期。

[7]详论可参看拙文:《据出土文献释周易•晋卦之“晋”》,“群玉册府”微信公众号2020329日。

[8]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青铜时代》,383-384页。

[9]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46页。

[10]见《初学记》卷一、《文选·谢玄晖〈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李善注引。


温馨提示:文章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