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网
咨询 易倾诉
手机版

扫码访问

微信订阅号

扫码订阅

微信服务号

扫码关注

投诉 导航

典籍《周易》,怎样的一部奇书

编辑:鸿祥善师 日期:2021-10-13 09:13 来源:乾坤网 浏览:

一、弥纶天地之道

说《周易》是一部奇书,首先奇在它对天人关系及社会关系的探究。整体来看,该剧引乾坤《大象》,辅以革鼎《彖传》展开全局。以《周易》的内容、思想为横坐标,以“三圣演义”为纵坐标,经纶天地之道,明察万物之理。什么是“天地之道”?借《易·系辞》里的话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道刚健有为,地道宽厚博爱。什么是“万物之理”?自然是尊天地之道,明四时之序,生生而不息。这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宇宙框架模式,可以用《易》卦来演示,爻辞、象辞来阐释,系辞来延伸。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演示易卦的圣人,也完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再到自我内心的升华,如同史书所述,文王拘而演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说,中华文明始于“天道文明”,践行于人文关怀,故“敬天爱人”之道,源远流长。

节目组指出:“一部《周易》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揭示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集中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段话给予了《周易》很高的评价,并肯定了其思想高度,易卦爻辞无不思辨,如《乾》《坤》之定位,《否》《泰》之转化,《剥》《复》之往来,再如《革》《鼎》之转变。都于思辨之中求探索,见革新,自然、社会、人文的和谐,不外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布施;中华文化的理想境界,也不外乎追求真善美的结合。关于天文、地文、人文的和谐,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也是古代思想家长期讨论的三个基本命题,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用汤一介的话讲:“天人合一”是讨论“真”的问题;“知行合一”是讨论“善”的问题;“情景合一”是讨论“美”的问题。“真”究天人之际,“善”求心中之法,“美”化诗词境界。所以,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都在趋向“三个合一”。“三个合一”恰好体现了《系辞》里的“三极之道”。圣人设卦观象,借古鉴今,知进退、言变化,皆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三极者,有三光日月星,有三才天地人,三生万物通天地,故能与光同其尘。如果一个人能深明变化之道,开物以成务,自然能同三光而永光。

伏羲、文王、孔子穿越时空的对白(剧照)

典籍《周易》,怎样的一部奇书
图片来源:colorhub

二、演易之纵深

《周易》之奇,还表现在其与古之圣贤的人生阅历有关联。不忘来处,明知去处。 如《汉书·艺文志》所记,《周易》的形成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历三圣”贯穿剧目始终,三圣者,上古伏羲氏、中古周文王、近古孔子。伏羲氏仰观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类万物,探究万物始终的规律。周文王上承伏羲之画卦,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六十四卦,周公补做爻辞。孔子又承周文王父子之作,撰十翼(文言、系辞上下、大小象、彖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以明事理。是故君子居者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以观其变……这里面既有伏羲画八卦的传闻,也有周文王被拘,在狱中演易的故事,还有孔子周游列国,遭遇种种,结合自身经历写《易传》的传奇故事。

从节目编排来看,通篇比重,多在《易传》。用学者刘震的话讲:“正是由于《易传》的出现,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孔子站在人文的角度上,对此前的《易经》进行了一种创造性、提升性的转化。”这段话首先承认了《周易》从占筮走来,而孔子站在人文的角度,对其装修升级。《周易》从占书到哲学典籍,无疑是一次华丽的转身。难道易卦爻辞中就没有哲理吗?当然不是,什么亢龙有悔、否极泰来等,尽显哲理,专家之所以没有明言,自然考虑到节目编排所需,既然是戏剧片,就不能等同于学术,引入三圣演易、讲易的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加深了观众对圣人人格魅力的向往。

三、卦符、卦爻之思辨

周易之奇,还表现在卦符与卦象。套用卦符、卦画、卦象自成一体的书,世界上恐难找出第二本。实际上,该剧也演绎了《周易》成书之不易。先后探讨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周易》从何而来;二是《周易》是本什么性质的书;三是孔子有没有读过《周易》。《易》从何处来?换句话说,《周易》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实则是对易卦符号的界定,易卦符号的来源,学界尚无定论。节目组则倾向于“易历三圣”的说法,即伏羲仰观俯察而画卦,周文王、周公作爻辞。

关于伏羲画卦与《周易》卦符的起源问题,大致有这么四种观点:

一是卦符源自天文观象,符合《易传》伏羲氏仰观天象之说;一画开天,无极而太极,阴阳两仪,串联时空。该剧就探讨了阴阳符号和二进制的关系,但有瑕疵。这一关系,唐明邦在“世界名人论《周易》有感”一文讲得很清楚。唐明邦表示:“康熙年间,传教士白晋将他获得的《周易本义》寄给好友莱布尼茨。莱布尼茨见《周易本义》卷首所载的《伏羲六十四卦圆方图》十分惊喜。写信告诉白晋,说这幅易图所显示的阴阳符号互变原理,同他所发明的二进制原理‘完全一致’。莱布尼茨称《周易》为上古遗留给后世的‘珍贵纪念品’”。可见,八卦阴阳符号与二进制原理有共性,而不是莱布尼茨依据“伏羲卦图”发明了二进制,这一点,或可商榷。

二是卦符与河图洛书有关。如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现的大量彩陶,专家认为,“许多彩陶上有奇怪的乳白色凸起点,三个一组或六个一组,形状有三条杠,或三个点。”“还有一个由六杠‘白条纹’组成的图形。这些由点点组成的图案正是展示了《易经》的河图、洛书的信息。”这种说法与卦符源于数字的说法相近,而“易源于数”的说法,又与数字卦演化卦符的方式相类似。

三是卦符与数字卦有关联。丁四新认为,数字卦的研究回答了两个问题:首先突破性地断定所谓商周甲金文“奇字”为筮数或易卦,提出易卦源于筮数。其次对《周易》的阴阳爻画其源于一(七)、八两个筮数进行了论证,由七八而九六,此论也颇见争议。有学者则认为,《周易》的写作与卦符无关,这一推论建立在数字卦研究的基础上。

四是卦符源自龟兆,与占卜有关。出土的殷商甲骨,它的灼烧裂痕如同兑(☱)、巽(☴)、离(☲)等卦卦符,卦符或与其有关联。总之,各家有各家的说辞,谁是谁非,难以裁决。

我们再说说《周易》卦爻辞的作者,《周易》是谁写的?大致有这么几种观点:一是李镜池等人认为,《周易》出自周朝卜官、史官之手,非一人一时之作。因卦爻辞中有周文王之后的历史人物故事,如“箕子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二是周文王做卦辞、周公做爻辞,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汉书·艺文志》等,史料文献均可佐证;三为较小众的说法,即周文王的辅佐者南宫适(音括)、散宜生等,节目中就提到了《史记·周本纪》的文王“四友”,也有南宫适等辅佐文王的情节,至于此类推论,可参考黄凡、谢宝笙等学者的论述。就这个问题,笔者更倾向于李镜池等人的观点,《周易探源》对此做了详细解读。

既然《周易》作者尚未定论,那定位《周易》是一本怎样的书,就有诸多干扰因素。这好比一道菜,只知属于何菜系,但不知道谁主厨,其手艺如何,如何配料等,不得而知。鉴于此种情况,只能以传解经,所以专家指出:“正是由于《易传》的出现,促使《周易》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这一观点,林忠军在其《周易概论》中早有论述,林忠军明确表示:“《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其实,从易学史的发展来看,《周易》的功用变化较为明显,从占筮到义理,经过了象数之演变,王弼扫象而趋理,再经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延展,最后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说得高大上些,就是从易占走向了”易哲”。不得不说,从占筮中走出一部经典,也是典籍史上的一道奇观。

孔子杏坛讲易(剧照)

孔子与《易传》

《周易》的奇特还表现在经传思想差异之争。《易经》与《易传》为何不能完美衔接?是不是有人借《易传》宣传自己的立场,《易传》的作者是谁?该剧为此敲定了一个重要问题,并说明,孔子读过《周易》。帛书《周易》出土之前,钱穆等学者认为,孔子没有读过《周易》。而帛书《周易》中记载了子贡向孔子请教《易经》的对话,这让“孔子不曾读《易经》”的说法不攻自破。而且,专家组还表示:“相传,孔子晚年,在杏坛讲学,删述六经作为教材,而这当中《易经》成为孔子最重视的典籍之一”。“相传”两个字用的很妙。说白了,孔子有没有作《易传》,或只参与了部分《易传》编纂工作,仍有待商榷。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易传》出自孔门儒生之手。

既然孔子看过《周易》,《论语》也可见孔子学易之勤勉,加之《易传》出自孔子弟子之手,那么《易传》成书年代的问题大致可以确定,故《易传》成书于战国后期或秦汉时期的说法,也不攻自破。

正如北师大教授李山所述:“《周易》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就承载着中国人感知世界、总结规律的思想成果,指导着中国人立身处事的准则。”时至今日,我们迎来了研究《周易》最好时代,无论史料文献,或是海外版本(含数字版),也或是强大的学术机构团体等,都远超之前。所以,我们对《周易》的研究,在回归中必然见革新。在研究文本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探究适宜于当下的立身处事之准则,并以此为指导,传承“道统”,学以致用。故周易之奇,还体现在,它历经历史巨变,仍然生生不息!

标签: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