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网
咨询 易倾诉
手机版

扫码访问

微信订阅号

扫码订阅

微信服务号

扫码关注

投诉 导航

烟花鞭炮孕育的民间礼仪之哀礼

编辑:算命 日期:2021-04-22 10:27 来源:未知 浏览:

哀礼也是人生礼仪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哀礼,包括哀悼死者的“治丧”和处置死者遗体的“出殡”。因为丧葬礼仪,是对死者的哀悼,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也是每个人人生中享有的最后一个礼仪,所以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

烟花鞭炮孕育的民间礼仪之哀礼
图片来源:

第一、治丧

就治丧而言,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但作为丧葬仪礼的内容却基本相同:一是表示对死者的沉痛哀悼;二是怀念死者生前的功德;三是利用宗教仪式超度亡灵,使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四是通过热闹的礼仪,免除生者对死者、对鬼神的惧怕心理。中国社会历来重家庭、重家族、重亲情,并且极讲孝道,因此国人对丧礼十分重视。另外,古人还相信灵魂不灭,对鬼魂有敬畏之感,对阴间生活充满幻想,自然想方设法去讨好死者的鬼魂,一方面表达生者对死者的眷恋之情,另一方面又祈求死者庇佑生者。丧礼由“招魂之礼”、“入棺之礼”、“停棺之礼”、“服丧之礼”等几个部分组成。在旧时的丧礼中,体现了“厚葬、繁礼”的特点,讲究“叶落归根,入土为安”。湖南也是如此,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即使经济拮据也要想方设法把丧事办得体面一些。在丧礼的过程中,有许多“规矩”:亲人们要为临终的人“送终”,证明其确已“落气”(即死去)后,便马上为其烧“落气钱”,并点燃第一挂鞭炮,向周围的人报告丧事的消息。接着为死者装殓,用净水(温开水)抹去其身上的脏物,换上寿衣、寿裤、寿鞋,然后将遗体移至大厅,摆设灵堂。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带宗教性质的活动,如守灵、哭丧、拜祭、上香、烧灵屋、做道场等等,几乎每一个程序中鞭炮声和锣鼓声总是不绝于耳。据说“守灵”是为避免狗、猫等动物出现在灵堂(若死者灵魂附着在狗、猫身上,将危害亲人和邻里),也是为避免孤魂野鬼靠近死者,引诱新的灵魂走入歧途,不能平和地进入下界。于是鞭炮声、鼓乐声不断,主要是为了扶正压邪。亲友吊孝时,大门口要放一挂鞭炮报信,以便鼓乐相迎和孝家跪伏接客。祭奠、开席时也要放鞭炮、火铳,以便通知大家到位、入席,等等,不一而足。现在,人们主张厚养薄葬、丧事从简,办丧礼的时间缩短,仪式也简化了许多,去掉了许多迷信成分,但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仍然很盛行。

笫二、出殡

出殡仪式也叫葬礼,“出殡”俗称送葬,即将棺木或骨灰盒送到墓地或殡仪馆安葬。我国各民族安葬方法多种多样,如土葬、火葬、水葬、树葬、洞穴葬、悬棺葬、塔葬、食葬、瓮葬等等。旧时达官贵人送葬队伍庞大,前有仪仗队、鼓乐队引导,死者长子或长孙捧死者灵牌随后,接着是喇嘛、道士、僧人和孝子贤孙,中间为八抬或十六抬灵枢,灵枢后面是死者亲朋戚友等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延绵数里。沿路纸钱飘飞,鞭炮声不绝,据说是为死者灵魂开道。每遇桥梁、路口和放鞭炮迎棺的乡亲,孝子都要叩头行礼。这种习俗无论贫富,出殡时鞭炮和纸钱是不能少的。据浏阳花炮商前辈王照生老先生回忆,1935年浏阳巨商郭诏卿死后出殡,在西门外状元洲放烟花,花费光洋八百元,做道场、办哀筵花费光洋逾万,其中不少是用于烟花爆竹。现在,虽然大多数城乡已改为火葬,摒弃了过去的某些繁文缛节,但送遗体火化以及安放骨灰时,沿路都要燃放鞭炮,抛撒纸钱,同时吹奏鼓乐。死者的子孙们谁都愿意把葬礼办得风光一些,当然要量力而行,不可铺张浪费。然而不管怎样,鞭炮烟花对寄托哀思、表达孝心、表示慰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三、灾礼

“灾礼”(亦称札礼)是指古人为避天灾、瘟疫的一种礼仪。灾礼与哀礼的形式及内容有些相近,只是目的有些不同罢了。

①避灾之礼

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山火、雷电、地震山崩以及旱灾、洪灾、虫灾等)迷惑不解,就认为天意所为或鬼妖作怪。比如,日食和月食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人却认为是“天狗吃日”和“天狗吃月”,是重大灾变的先兆,因而就有“救日月”之礼。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日食、月食的国家,《尚书·胤征》就记载了四千年前的一次日食。历代“救日月”之礼基本类似,清康熙时钦天监能准确推算日食发生时、刻分、秒。由礼部验准后,满、蒙、汉军八旗都统率各警备,礼部尚书率祭司官、钦天监、博士等赴观象台观测,向日设香案,同时通知各省地方官员设好香案。日食开始时,百官素服在露台三跪九叩,分五班轮流行礼。这时,金鼓齐鸣,鞭炮雷响,更替上香,直到日复圆为止。月食在太常寺行“救护礼”,其仪式与“救日礼”基本相同。日食、月食伐鼓救灾,甚至动用军队,陈设兵器,其仪式类如军礼。民间老百姓还自发地进行救日、救月的活动。比如月食之夜,家家户户地击锅敲鼓,或鸣放鞭炮,或高声喊叫,总之,发出一切声音以惊吓“天狗”,使其逃遁以抢救月亮。

上世纪50年代曾发生过的一次月食,浏阳西乡一带的许多农民就敲起了锣鼓、放起了鞭炮,有的人还设香案对天跪拜,求神明驱赶“天狗”。不过,这种愚昧的习俗现在早已不复存在了。

②避疫之礼

古人最害怕的是瘟疫(亦称瘟病),一旦发生,惶恐不安。所谓“瘟疫”,即突然爆发的一种流行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天花、疟疾、寒伤等,这些病传播速度快,危害极大,在当时医学医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防不胜防。但古人认为这是“鬼妖作怪”,乃“邪瘴之气”所为,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用鞭炮除之,故有“馀穷不用焚车送,残病都从爆竹休”的说法。瘟疫来袭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祭祀天地、社稷、宗庙和上下神祗,祈求神明保佑,同时还请男巫、女巫歌哭跳号、念咒驱鬼。或请道士作法,或请僧尼念经。无论哪种形式,均需鸣放鞭炮,以期感动上苍神灵,去祸祈祥。

村里若有人染病,要立即进行隔离,将其置于村外临时搭建的房屋内,再为其治病,治病的方法仍然是驱鬼镇邪、燃放爆竹,并辅之以汤药。若有人亡故,最紧迫的任务是“葬死”,即族上赐给棺木或村民捐助丧葬钱,让其家眷立即将死者埋掉或将遗体焚烧。“葬死”时仪式从简,越快越好,不像正常死亡那样做丧事,但家里人要进行“驱鬼”活动,燃放鞭炮,以防鬼魂殃及其他人。办丧事后人们必须洒雄黄酒、用艾叶香薰房屋,或者服汤药预防。

瘟疫过后村里以家族为单位要举行集体祭祀活动,感谢神明和祖宗的保佑。活着的人认为,之所以能躲过一劫,全在于神明的功劳和祖宗的积德。因此要庆祝一番,其中重要的内容又是燃放烟花爆竹。 

温馨提示:文章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标签:

与《烟花鞭炮孕育的民间礼仪之哀礼》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