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网
咨询 易倾诉
手机版

扫码访问

微信订阅号

扫码订阅

微信服务号

扫码关注

投诉 导航

佛教入门必须读的三本经典书籍

编辑:算命 日期:2021-03-01 11:27 来源:未知 浏览: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为什么有人不停地买买买,内心却依旧不能满足?

是拥有的太少,还是想要的太多?问题出现在哪里? 

重温这几本经典书籍,与有智慧的灵魂对话,答案自会揭晓。

佛教入门必须读的三本经典书籍
图片来源:

No.1

《正念的奇迹》

◆ 推荐理由

三月到来之际,首先给大家推荐的一本经典书籍是《正念的奇迹》。书的作者:一行禅师,越南“入世佛教”代表人物,现代著名的禅宗僧侣、诗人及和平主义者。

这是一本禅修的指导手册,告诉我们:禅修有寂静无声的时间和空间,当然最好、最有益,但是这些条件并非不可或缺。禅修的生活无须待在僻静的温室中。禅修的机会处处都有,可说是无所不在。

也就是禅者常说的吃饭时好好吃饭,睡觉时好好睡觉。只要有一份修行正念的心,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禅修,就能够用开放的心和慈悲的眼睛看待众生,进而获得生命带来的光明、喜悦和平和。所以,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也感受到岁月带来的喜乐与奇迹。

◆ 经典导读

■我们心情不好时,如何转念?一行禅师说道:

在你心烦意乱或者思绪散漫,发现修行正念很困难时,请你回到呼吸上:有觉知的呼吸本身就是正念。

——《正念的奇迹》第二章

■我们工作与生活都很忙,如何禅修?一行禅师回答道:

如果每个人每天禅修一个小时,当然很好,但那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学会在行、住、坐、卧以及工作时,甚至在洗手、洗碗、拖地、喝茶、和朋友聊天时,都练习禅修。

砍柴是禅,担水也是禅。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要保持在正念中,而不是只有在禅修、读经或者祈祷的一个小时里如此。

做任何事情,一举一动都要秉持正念。一举一动都是仪式、典礼。

——《正念的奇迹》 第二章

■平时总是妄念纷飞,要怎么禅修?一行禅师回答道:

不论何时,当善念生起,要认知:我心中生起了一个善念;当恶念生起,也要认知:我心中生起了一个恶念。不论你有多么不喜欢,都不要执著其中或者试图消除它,认知到它就足够了。如果你已经离开正念,你必须知道你已经离开了;如果你还保持正念,也要知道你还在保持。一旦你有这样的觉知,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 

我们既是自己的心,也是心的观察者。所以,重要的不是驱赶或执著于任何念头,重要的是觉知这个念头。

——《正念的奇迹》 第四章

■对初学者来说,禅修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一行禅师说道:

禅修者通常都希望能洞见自性以证悟。但是如果你才刚开始禅修,别期待见到自性,甚至最好什么也别期待。尤其不要在静坐时,期待见到佛陀或者任何形态的“至高神尊”。 

 在禅修开始的前六个月,只要试着培养自己的定力,创造内在的平静和安祥喜悦,你就会摆脱焦虑不安,享受彻底的休息,让心安静下来。你会感到焕然一新,对事物将会有更广阔、更清醒明白的认识,你内心的爱也会更深、更强。 

——《正念的奇迹》第四章

■佛教是悲观的吗?一行禅师回答道: 

有人说,如果以佛教徒的角度看实相,你会变得悲观。但是悲观或乐观的想法都太简化了真理。重点是实相真正呈现出来的样子。悲观的态度,永远不会让安详的微笑绽放,那是浮现在菩萨和其他证道者唇边的微笑。

——《正念的奇迹》第五章

■如何修习正念?一行禅师建议道: 

  禅修并非逃避:它是安定地与实相相遇。修习正念的人应当如汽车驾驶员般警觉:如果禅修者不警觉,他的心就会被散乱与失念(失去正念)盘踞,就像昏昏欲睡的驾驶员很可能酿成大祸。 

只有怀着这样的警觉心,你才能彻底觉悟。

——《正念的奇迹》第六章

No.2

《般若心灵处方》

◆ 推荐理由

有人整天打坐,念佛,磕头,读经,修了好多年,可是烦恼、心态与习气依旧存在,没有得到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显然,在迷悟之间,没有能够做到一个“转”字,即缺乏运用佛教智慧的能力。《六祖坛经》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星云大师《迷悟之间》系列丛书之一——《般若》对此开出了心灵处方,数十篇极富感染力的短文,帮助开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清净佛性,希望让每一位阅读者都能转迷为悟、转若为乐、转凡为圣。

◆ 经典导读

■变化太快的今天,做事预先准备还有用吗?星云大师告诉我们:

现在的社会愈来愈复杂,不再像过去“走一步,算一步”、“船到桥头自然直”了;现在的社会,都是“拨一毛而牵动全身”。

现在所提倡的生涯规划、生活规划、事业规划等,都说明:凡事预则立。当然,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临时起意,也并非不可以,只是也必须要有一些事前的因缘条件。

如果事前因缘条件都不具备,所谓没有计划、没有预备,要想事情圆满成功,这就难矣了!

——《凡事预则立》

■佛教讲有漏皆苦,这是什么意思?星云大师通俗地解释道:

佛教里讲漏,就是烦恼、五盖、缠结等意思。烦恼常把人生的大船给“漏”沉了,因此人生在世,一直在想办法要补漏。

慈悲不够的,要增加慈悲;智慧不足的,要增加智慧;凡是功德善事不全的,要多多地广结善缘,多多地积聚阴德。

——《防漏》

■在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今天,年轻人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星云大师说道:

每一个人虽然有先天上的根机和因缘的不同,但生命的价值高低,则是由每一个人后天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当人一出生之后,就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创造和安排。

生命的意义,要能对人间有所贡献,有所利益。例如,太阳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太阳;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本身的条件优劣,而在于对人类是否有用?上千万元的钻石,有人独得了以后,珍藏起来,人们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宝贵;而不值钱的石头,以它来修桥铺路,却能供给普世人类的方便。

——《生命的价值》

■有人做人做事都想领先一步,那怎样才能达到呢?星云大师告诫道: 

人,不要先做“上、中、前”,要先由下而上、由偏而中、由后而前。下面的基础不厚实,你不能往上、往高,因为高处不胜寒。你不从偏处做起,一下子就挤入到核心,光芒四射,你有储蓄那么多的光电吗?后方的资粮充足,后勤的准备完善,我们才能渐渐地走向前方。

沩山禅师虽是开宗立派的一代禅师,却一直都有“居下如土”的精神,他甚至连所发的愿,都希望做一只为众生服务的老牯牛。可见一个人必须积聚万千的服务功德,才能成为上首菩萨。 

——《上中前的人生》

No.3

《证严法师心莲》

◆ 推荐理由

在山里,在寺庙里,世人通常可以较为顺利地将烦恼转化成菩提。可一旦回到红尘俗世中,就会出现佛法是佛法,烦恼是烦恼的状况,未能在日常工作的历练中得到佛法的受用。

事实上,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既不能脱离社会,也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证严法师心莲》的作者是台湾慈济的创始人。证严法师的书里既没有晦涩难解的佛教理论,也没有耸人听闻的实践,她只是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将日常修行佛教的道理向大家娓娓道来,使人都获得安心自在。所以,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希望每一位有缘阅读的人都可以得到受用。

◆ 经典导读

■外面的世界诱惑这么多,如何才能内心知足?证严法师说道:

人的欲望像一个破桶;即使将它注满水,仍然会不断流失,永远无法填满。

与其求发财,不如求自心的满足,因为知足常乐。

——《心莲》卷一

■人人都不想虚度一生,那怎么样才是充实的人生?证严法师回答道:

每个人都希望充实自己的人生,但什么是充实的人生?就是善于应用生命的体力及功能。 

当一位旁观者看到工作者的劳苦,常会因此退怯而不敢参与;事实上,旁人是体会不到那份“身累心不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的。

——《心莲》卷三

■人生在世,烦恼这么多,要怎么化解?证严法师认为:

面对困难阻碍之事,一般人说“我要忍耐”,而真正学养深厚的人就无所谓忍了。“忍而无忍”,才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

烦恼皆是因为自己不能看开,不能透徹佛陀的教理,不能体会佛陀的心怀,所以才有烦恼;若看开一切真理,就没有什么好计较了。

不可为了求安逸、怕操劳而过度保护自我,这样反而无法提升人格;良善的人格,必须藉由身体力行、勤快工作、去除身心的懈怠而显现。

——《心莲》卷四

■有人说找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去修行,这种想法对吗?证严法师告诉我们: 

修行并非逃避现实,离开人群;而是以众生为重,关心众生是否能离苦,而不是计较自己是否能解脱。

光用眼睛看而心眼不开的人,一定糊里糊涂。

存有逃避人事、远离复杂境界的妄想,想找一个耳根清净、与世无争的环境来自修;这种消极隐遁的修行态度,跟真正“与世无争”的境界完全是两回事。

——《心莲》卷五

看完这三本经典书籍,大家是不是可以放下一些平素里的紧张与焦虑,感受到心灵的平静和喜悦。大家可以在留言区分享读书心得, 同时我们也将筛选出精品留言与大家分享!

温馨提示:文章的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标签:

与《佛教入门必须读的三本经典书籍》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