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网
咨询 易倾诉
手机版

扫码访问

微信订阅号

扫码订阅

微信服务号

扫码关注

投诉 导航

知否知否,有关“夏至”的风俗

编辑:易缘天机 日期:2023-07-06 09:59 来源:乾坤网 浏览:

夏至,为农历五月中,太阳黄经90度。夏至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时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气之一。自此,阴气在地底每天生长。阳气被逼而火躁,这就是溽蒸。随阴气逐渐上升而小暑、大暑。待阴气彻底钻出地面,天气凉爽,便是秋天了

夏至由来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此外,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夏至三候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鹿角解: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山兽,属阳,角向前;麋,形大,属阴,角向后。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退;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麋角退。

蜩始鸣。后五日"蜩始鸣"。古时楚称蜩,秦晋称蝉。蜩螗沸羹,叫声沸稠为黏羹。蜩,即夏蝉,黑大,叫声清亮,俗称"知了"。螗小而绿,叫声尖锐而急促,立秋后才鸣,也称寒蜩、寒蝉、夏蝉,为区别"知了",俗称"都了"。

半夏生。再五日,半夏生。意味着夏天已过半,后半夏骄阳似火,浓荫难求;夜晚虫鸣如织,花香四溢。半夏是一种白色块茎,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所以作为一种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如治疗伤寒寒热,是少阳之枢半开之病;治喉咙肿痛,是少阴之枢半开之病。

夏至风俗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民间重要的节日,称为“夏至节”。有些地方,“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

据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让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娱乐。《辽史·礼志》中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这一天,各地的农民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吃新麦做成饼、馍,谓之尝新。

食面

农历五月间(阳历6月21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吃凉面(条)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今天是夏至。中国人的习俗是:冬至馄饨夏至面。每年到了夏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面。因为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而面条又是食品中形状最长的一种,寄寓了生命绵长不绝的美好愿望。

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朝廷对夏至如此重视,民间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名曰“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这祭天也南北有别,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消夏避伏

在古代,夏至时,妇女们相互赠送折扇、脂粉等物品,借折扇生风、以脂粉散体热所生的浊气,防生痱子。《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在当代,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储存冰块来消夏,但是自夏至前就全天运行的空调不过是这个传统在现代的另一种体现而已。

忌雨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清嘉录》)。

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为夏至半个月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夏至风物

井水

夏至浚井能改水避瘟。水的气味随节气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是源于天地之间气候的感应,夏至阳达到极至,阴气生于地下,故古人认为夏至浚井可以改水。

每天早晨第一次汲的井水叫做井华水。井华水味甘、性平,无毒,可治口臭和酒后热邪。

半夏

夏至第三候,半夏生。半夏,也称守田、水玉、地文、和姑,是一种白色块茎,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所以作为一种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

无花果

无花果,也称映日果,优昙钵、阿驵。无花果产自南方,五月不开花便结果。果实出自枝间,形状似木馒头。里面虚松柔软,采来用盐渍,压扁、晒干,可作果品吃。成熟时果实呈紫色。将无花果阴干,可治咽喉诸疾。

杏金丹

《本草图经》曰:"五月收杏去核,自朝蒸之,至午而止。以微火烘之收贮,少加糖霜,可驻颜,故有杏金丹之说。不宜多食。"

五味子汤

五味子也称玄及、会及。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为五味也。五味子可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精。养五脏,除热。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虚劳,令人体悦泽。明目,暖肾。

杨梅

玉盘杨梅为君设,"铅泪结成红粟颗",每至盛夏,便是江南水乡吃杨梅的季节。

九九歌

蝉鸣

按照西汉扬雄《方言》的说法,楚、宋、卫、陈、郑都称"蜩",秦晋时才称"蝉"。形容蝉吟,《诗经》用"嘒嘒",嘒是小声,陆游写"柴门入幽梦,落日乱蝉嘒"。楚辞用"啾啾",啾也是小声,"蟪蛄鸣兮啾啾",蟪蛄也是蝉。

夏至养生

夏至后不久,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随即到来,人们除了感觉疲乏燥热、心悸气短之外,食欲也会明显下降,原因是暑热会伤害脾胃。在该节气养生应着重健脾养心。中医认为夏至节气进入阳气最旺时节,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饮食注意清淡

适当吃“苦”

夏至是一年中人体代谢最旺盛的节气,此时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可口,避免油腻、难消化的食品。早、晚喝点粥,既能生津止渴,又能补养身体,助阳气。在蔬果方面,苹果、葡萄、木瓜、枇杷这类平和的水果适合各种体质的人吃。

夏至除了饮食清淡,还可多吃苦味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食欲等作用。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但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

宜晚睡早起

注意午睡

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午休一会儿,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

夏至后中午气温高,可用午睡补充夜里的睡眠不足,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脑溢血和冠心病的发生率。

适当进行锻炼

不宜过于剧烈

1.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

2.锻炼时间: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

3.运动过程中及运动结束后可多饮淡盐开水、绿豆汤,禁大量冷饮,以免胃肠道痉挛。

夏至运动后应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切忌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以免体表扩张的血管骤然收缩损伤心脑血管系统。冷水刺激扩张的毛孔骤然收缩,身体的热量散发不出,也易致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