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节气具有重要的农业意义,也是人们迎接秋季的一个重要时刻。下面一起聊聊立秋节气与习俗!
历史渊源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
立秋节气习俗
立秋日赶秋去
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立秋习俗也各具特色。湘西花垣、凤凰和吉首等地的苗族人,有立秋日赶秋的传统,这一天也叫赶秋节。
届时,族人们穿上盛装,欢聚到秋坡上,打秋千、吹芦笙,歌舞欢娱。随后,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送去丰收的祝福,祈望秋来好收成。
明《帝京景物略》记载:立秋日,相戒不饮生水,曰呷秋头水,生暑痱子。显然,这里的生水秋头水均为凉的象征。
立秋后,人们要避凉取温,适时改变夏日习惯,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东北一些地区,循守立秋后不再下河游泳的禁忌,避免因水凉引发抽筋的危险。
饮食方面,许多地方都有贴秋膘的习俗。辽宁南部地区,立秋日除了多吃肉类之外,还要摊面饼吃,早年间还尽量找比自己胖的人一起进餐,以便为自己贴膘。
啃秋瓜:
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晒秋: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一叶知秋的同时,也意味着民间收获的季节到了。曾顶着酷暑辛勤耕耘的劳动者们,将在金灿灿的田野中获得丰收的喜悦。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村庄平地少,只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收成的农作物,慢慢演变成了名为晒秋的传统农俗现象。
贴秋膘
立秋的民间习俗相当丰富,贴秋膘就为其中之一。古时候,人们会在立秋当天称量体重,将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那时人们的日子并不富裕,再加上酷暑使人茶饭不思,食不知味,经历苦夏的人们大多会瘦了不少,于是便有了贴秋膘一说。
俗话说:立秋节气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立秋这一天,人们可以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但需要提醒您的是,立秋不代表天气立刻变凉,贴秋膘时切忌暴食暴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