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通常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附近。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长期流传下来很多特有的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清明习俗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到坟墓前祭奠祖先,扫墓并献上鲜花、食品和纸钱等物品。这一习俗可追溯至周朝。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习俗二:踏青赏花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清明习俗三:插柳扎堆
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清明习俗四: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习俗五:植树
清明前后,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